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我們的第十三部電影 今天暫時停止

導 演: 哈洛雷米斯(Harold Ramis)

演 員: 比爾莫瑞(Bill Murray)、安蒂麥道威爾(Andie MacDowell)、克里斯艾略特(Chris Elliott)

級 別: 普遍級


類 型: 喜劇


片 長: 100分鐘



 
劇情簡介
菲爾(比爾莫瑞飾)奉命到一處小鎮報導當地頗富盛名的“土撥鼠日”盛會,在短短的一天之中,周遭所有人都領教到他令人不敢恭敬的壞脾氣,包括美麗的製作人莉塔。原本打算採訪完當天變趕回城市的一行人,卻因大風雪而被迫在鎮上停留一日,然而,第二天早上醒來後不久,菲爾變發現自己不知為何原因,竟被困在二月二日這一天!他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擺脫這個可怕的惡夢?

預告片

我們的第十二部電影 禍水

上映日期:2006-05-12


類  型:愛情、劇情

片  長:1時57分

導  演:蒂帕梅塔(Deepa Mehta)

演  員:麗莎雷(Lisa Ray)、約翰亞伯拉罕 (John Abraham)、希瑪比斯瓦 (Seema Biswas)、曼諾拉馬(Manorama)、莎拉拉 (Sarala)

發行公司:佳映娛樂

官方網站:http://www.j-ent.com.tw/water



劇情簡介
對小女孩來說,結婚是很遙遠的事,更遑論是守寡了。然而在糖果的哄騙之下,八歲的秋雅正和七十歲的老翁舉行婚禮,只不過這場天真無邪的婚禮竟在幾天之後成為喪禮,而八歲的秋雅也被父親送去寡婦之家,開始荒謬的守寡。



在寡婦之家裡,活潑可愛的秋雅為苦難的寡婦們帶來暫時的歡樂,然而為了討生活,她們被迫成為賣淫的工具,為上流階級的男性提供性服務。有些人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有些人仍對未來懷抱憧憬。年輕美麗的寡婦卡麗安妮便冒著大不諱的罪名,與正直公義的律師納拉揚譜出一段戀曲,然而愛情真能為卡麗安妮帶來自由與幸福嗎?


恆河孕育生命,卻也蘊藏著滄桑與犯罪的氣息。在這個不平等的階級社會中,寡婦們正尋找著永恆的信念,以堅定生命的延續。


在印度的階級社會中,除了男女不平等之外,寡婦還是不幸與不潔的象徵。電影中展現1930年代印度教對待寡婦的不公平教義,在傳統的印度教中,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當丈夫死去,妻子只有三種選擇:與丈夫一起火化、改嫁給丈夫的兄弟、或是進入寡婦之家守貞。但直到今日,印度對於寡婦的不合理約束依舊存在﹐尤其在鄉間。

預告片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我們的第十一部電影 油炸綠蕃茄

導  演: 強雅尼(Jon Avnet)

演  員: 凱西貝茲(Kathy Bates)


潔西卡譚迪(Jessica Tandy)
發行廠商: 華納
電影分級: 普
電影類型: 溫馨劇情
年  份: 1991
上映日期: 1992/5/9

 
 

劇情簡介
   埃德與妻子愛芙琳開車去養老院探視親人,半路經過已經沒落的汽笛鎮。愛芙琳在養老院內遇見一名八十三歲的老婦人妮妮,她向愛芙琳說起一個發生在汽笛鎮的故事。

   崔家的女兒李娜要結婚時,野性而又調皮的妹妹艾姬當伴娘,但因較男性化而遭嘲笑,艾姬遂鬧得婚禮差點不能繼續。最疼艾姬的哥哥巴迪在婚禮後帶著女友露絲及艾姬到鐵道旁玩,露絲的帽子被風吹走,巴迪在鐵軌上撿到帽子,但腳卡在鐵軌中動彈不得,正巧一輛火車經過,活活將巴迪撞死。

   長大後的艾姬變得更孤僻,露絲受其家人請託希望能多少影響艾姬,但艾姬反而帶她偷爬上火車,將車內的食物丟下救濟窮人。不久露絲嫁給班弗蘭,卻不時遭其毆打,憤怒的艾姬找人一起將露絲從班弗蘭家中帶回。

   為了生計,艾姬與露絲開設了一家餐廳,生意還算不錯,不久原本已懷孕的露絲生下了一名嬰兒。

   班弗蘭是當地的3K黨員,利用一次黨員集會侵入了餐廳,但因身份被識破,不敢輕舉妄動,倖倖地離去。在一個村人歌舞的夜晚,班弗蘭再度回來,用槍托打昏了黑人大喬治的母親西西;在班弗蘭將嬰兒帶走之前,又醒過來的西西反而將班弗蘭打昏了;隨後趕回來的艾姬立刻做了決定,將班弗蘭的車子推入河中,並以一種特殊的方法處理了班弗蘭的屍體。

  班弗蘭失蹤後,一名警官雖將目標鎖定艾姬,但始終沒有任何進展,倒是在艾姬的餐廳中吃過風味極佳的烤肉,艾姬告訴他其祕訣在於肉醬。

  警官依然以微薄的證據將艾姬起訴;雖然在河中撈起班弗蘭的車子,可是法官因找不到班弗蘭的屍體最終宣判艾姬無罪。露絲此時生了一場病,臨終前將孩子託給艾姬…。

  聽完故事的愛芙琳深受感動,遂以艾姬為榜樣慢慢修正自己的觀念,終於走出心中的陰霾;而愛芙琳也發現講故事的老婦其實就是艾姬。艾姬從養老院回去後發現自己的房子不見了,於是愛芙琳邀她回去同住。

賞析
     中國的陰陽二分法不只應用在宇宙與人生觀,甚至也將男人與女人界定在陰陽的對立中,從而有了一種哲學的認知與態度,而這樣的觀念事實上也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與觀念。

  事實上對男女極端的看法不盡然只在中國或東方民族,西方世界似乎也難逃這個窠臼。美國號稱民主新進國家,但到二十世紀中葉,婦女才開始有投票權。

  本片的年代在30年代,正是一次大戰之後即將陷入經濟大恐慌的時代。這個時期的女性基本上以溫柔婉約當作基調,亦即女人只是男人世界的陪襯品。雖然表象上男人對女人維持一種紳仕風度與禮貌,但真正碰觸到陰陽對立的關鍵問題時,女人就必須得承受另一層面的衝擊。

  艾姬天生就是一名反抗社會舊有體制的女性先驅,但似乎與她的外貌有關。小時候當姊姊李娜的伴娘,卻因個性像個男孩而使得扮相古怪,甚至受了表兄朱利安的嘲笑,艾姬當然立刻撲身壓倒朱利安,並要他立刻收回他的嘲弄。這段戲是導演故意點出艾姬的天性,她的思維是不容有男人對女人的揶揄與嘲笑的。

  家中唯一關心她的只有哥哥巴迪,只可惜巴迪被火車輾斃;失去唯一精神依靠的艾姬從此更加封閉自己,這使得家人相當擔心,遂讓巴迪的女友露絲來勸慰她,期望艾姬能走出心中的困境。

  事實上艾姬更加堅定自己心中的認知,甚至替巴迪繼續未完的生命;也就是巴迪死後,她潛意識中是活在艾姬與巴迪的混合性格中。這樣顯得更有主見的個性當然無法見容於當時的社會,卻大大影響了前來想影響她的露絲。

  艾姬帶露絲去搭火車,然後將貨車廂內的食物沿途丟給一些貧戶(應該大部份是黑人),艾姬更帶露絲去野外採食蜂蜜,看得露絲目瞪口呆;但這些露絲從來想都未想的情境開始在腦海中滋長,因而種下日後露絲離開殘暴丈夫的因子。

  什麼原因使得班弗蘭時時毆打露絲在影片中並無事件點出,但這件事更加突顯艾姬的性格,她直接上門要帶走受虐的露絲;所幸同行尚有兩名男伴,否則班弗蘭是不會屈服的。班弗蘭這條線是整部戲的高潮連結,因為班弗蘭在得知露絲生下一名嬰兒而前去抱回時,於衝突中遭女佣人西西擊昏,最後慘遭滅屍。

  這段戲的觀察切入常因角度不同而會有相反的結局。從某種角度而言,父親帶回親生骨肉的行為是正確的,雖然他的行為始終過當,如將露絲從樓梯上踢下;拿槍打昏西西;且在眾人不在時偷偷帶走小孩。基於這些理由,讓觀眾因為不認同他的行為連帶地也認為班弗蘭的死是罪有應得。班弗蘭在本劇中代表的是大男人主義,每當事情不順遂便拿妻子出氣,甚至將妻子當作是自己財產的一部份。這種觀念自然是無法令人苟同的。

  艾姬自然是以「家長」的身份來處理這件事,就情理法而言,難免會有些許瑕疵;代表「天理」的神父在法庭上偷偷將聖經換成「白鯨記」以便為艾姬作偽證,這些違反道德常態的事件卻因為班弗蘭違反常態在先,於是一切的「犯罪」便被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全片似乎不著重在道德的評比與論斷,而是更專注在女人如何走出自我這個議題上來發展。因此藉用愛芙琳這名被傳統束縛也被外在環境壓迫的女人來做戲劇結構的類比。

  愛芙琳與丈夫的關係是一種時下的直接反應與呈現,一般落入這種窠臼的男女是很少會主動為自己的困境深切反省的。導演以倒敘的方法,讓愛芙琳在養老院中遇上了已經八十三歲的艾姬。然後以每次見面的談話將過去的故事分段敘述。重要的是愛芙琳也在這個故事的進展中有了心靈成長。

  愛芙琳在大賣場外被後來的人佔了車位,在以前她只能自認倒楣離去,但受了故事中艾姬的影響,這回她用車子撞毀對方的車子,然後揚長而去;第二件事是她用鐵鎚敲破房子牆壁,因為她需要陽光。這一切都是愛芙琳透過改變逐漸肯定了自我,並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並尋求到她生命中真正的價值。

  愛芙琳發現講故事的老婦人其實就是艾姬,而當她得知艾姬家已被拆時,立刻邀她回去同住。艾姬困惑地詢問,萬一她丈夫反對要如何應對?愛芙琳的回答是︰「他會慢慢習慣的」。
  本片的角色眾多,性格上的渲染自然有其之力道,原因是芬妮.弗萊(Fannie Flagg)的同名原著詳盡地呈現了30年代美國南方的風土民情,以及人性的糾葛與掙扎,這使得當年改編成電影之後,立刻引起轟動,同時也在1991年上映時獲得極大的讚譽與殊榮。

  「油炸綠蕃茄」是露絲研發的一道美食,那種滋味就像艾姬與露絲的情誼,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內容取自黃英雄的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hero.h/archives/6640779.html#comments

預告片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我們的第十部電影 馬拉松小子

上映日期:2005-10-21



類  型:劇情、勵志


片  長:1時17分


導  演:鄭胤澈 CHUNG Yoon-chul


演  員:曹承佑、金美淑


發行公司:星耀數位多媒體


官方網站: http://www.starlitmovie.com.tw/marathon/

 
 
劇情簡介
楚原從小得了自閉症,因此他雖然已經二十歲但只有五歲的智商。喜歡巧克力派,每每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就會不分場合手舞足蹈。他的媽媽是唯一願意照顧並與楚原溝通的親人。楚原對斑馬很有興趣,甚至夢想自己是斑馬,更曾經任意觸碰街上帶著斑馬紋的包包和衣服的人而引起誤會。不過他也像斑馬一樣擅於跑步,更在一次十公里比賽中得到第三名。


楚原媽媽為改善兒子的病情,希望馬拉松教練正旭能訓練楚原。當初正旭只是敷衍對待,後來看到楚原對跑步的堅持,於是也開始用心訓練楚原,希望他可以在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中跑完全程,可是楚原媽媽卻因為照顧兒子健康日差,終於病倒送進醫院…而楚原期待已久的馬拉松比賽亦即將展開……

關於本片
《馬拉松小子》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靈感來自患有自閉症的青年裴享珍以及其母親。自從得知兒子患上自閉症後,裴享珍的母親不斷四出尋訪名醫,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經過多次失敗後,她最終將希望放在馬拉松上,自此與兒子展開艱苦的訓練。沒想到,馬拉松的訓練為裴享珍帶來了生氣,在馬拉松比賽上跑完全程,取得驕人的成績。這個感人故事後來結集成書,並成為一套電視紀錄片的主題,觸動了萬千心靈。


在韓國獲超過五百三十萬人次入場欣賞的勵志電影《馬拉松小子》,劇情細膩動人,又不會刻意煽情,而曹承佑淋漓盡致的演技,更是影片賣座的重要因素。為了演活片中自閉青年楚原這個角色,曹承佑不惜四出尋訪當事人及特殊學校,不斷琢磨自閉症患者的身體語言,非常認真。難怪此片風靡韓國大小觀眾之餘,更揚威第四十一屆「百想藝術大獎」,一舉摘下最佳電影、最佳劇本及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接著又再韓國大鍾獎獲得7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新人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策劃獎、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心得
一、教練的改變:教練可以改變楚原,這一點無需懷疑;但楚原是不是也改變了教練?!原來一個懶散、敷衍的教練,因為楚原走進他的生活,也改變了他的行為、心態,甚至為了站在楚原的立場而與媽媽發生衝突。常常,我們吝於對這些情緒障礙的人付出我們的心力,也許因為我們害怕得不到回饋,或者我們只想到利用這時間做更多自認為有意義的事;然而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也給了周遭接觸的人群一堂難以察覺的成長課程。


二、令人動容的母愛:「女雖弱者,為母則強。」的確,楚原的媽媽很偉大,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但咬緊牙關堅持去迎向挑戰,偶然發現孩子的運動天份,更是積極地為孩子安排課程。「你的腿──價值連城,你的身體──戰無不勝。」這句話是媽媽最常提醒楚原的(或者說是精神喊話吧?)她始終相信,她的孩子是最特別的孩子。我相信這不是自我催眠,而是母性、親情的力量支援著她。當然媽媽也曾灰心,在動物園的人潮中放手,想放開這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終究還是放不下,消極地逃避不能解決楚原的問題,積極地往前走,才有機會解開隱藏在楚原身上的密碼。

三、誰比較需要對方?沒有媽媽的堅持,楚原大概無法成為一個還算有教養的大男孩。但楚原的能力慢慢的被開發後,媽媽也陷入一種不自知,或者是自知卻不可自拔的泥淖中。深怕自己做得不夠多,深怕孩子的潛能會因為自己不夠積極而埋沒──這樣深沉的壓力,讓媽媽不懂得放手!活在媽媽的期待之下,楚原究竟喜不喜歡媽媽為他安排的一切?他大概很難利用言語來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媽媽為了實現對楚原的期待,讓他學習馬拉松;又為了她的擔憂,要楚原放棄馬拉松。媽媽的本意是善良的,但是一直牽著手而不放,會不會是另一種傷害?在跑道上,我們看到楚原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感受到「戰無不勝」的身體,難得一見的自信寫在他臉上。牽他走、陪他走,是不是也要學著放他走?

四、鼓勵、肯定→→更多馬拉松小子:雖然社會及法律對這些情緒障礙的孩子給予很多所謂的「福利」或「通融」,但社會最該做的,還是要引導他們實現自我。曾在一些機構看到身心障礙的朋友努力工作的模樣,也許他們的表現離正常水準還有一大段距離,但無疑地,他們也在付出,也在發光發熱。楚原在田徑場上,在汗水的揮灑與群眾的掌聲中,他因為完成一件事而快樂,也因為受到肯定而快樂。我們雖然不是精神科醫師,但也許自己的舉手之勞,也能促使他們成就更多自我價值。所以,我們都要學習:不要吝惜給這樣的孩子欣賞與肯定,關懷與耐心。多一些支援,他們的親人會有更多的力量來面對挑戰,而我們的社會將有更多快樂的馬拉松小子。

五、牽他走、陪他走、放他走?!照顧自閉症兒童,似乎沒辦法期待他能心智漸漸成熟,一個母親只能從不願接受、執著、到想放棄,最後不願放手,那中間二十年的煎熬,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體會。楚原不斷的想要跑步,是因為想要媽媽不再放開他的手,他依然記得小時後,母親曾在動物園裡放開過他的手,所以他不見了;為的是想要像斑馬一樣在風中奔馳,因為,他喜歡斑馬,那是他的執著。意志力堅強過人,就算身體再累,腳再痛,心臟痛得受不了,他也要跑,一直一直得跑……因為那就是他的固執。

六、特殊教育省思: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是除了教師之外更重要的一環,若是父母不能有耐心的對待,那麼便不能發現孩子的長處,因為畢竟家庭是與特殊兒童接觸時間最長的。特殊兒童父母須花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及時間,去等待孩子的成長、茁壯,就如同楚原的母親一樣,不願放棄地找尋楚原的那片天空。

參考資料
1.The Martian Child(火星的孩子)(書&電影)


2.來自宇宙的新小孩(The Children of New):梅格.布萊克本.洛塞(Meg Blackburn Losey)、劉永毅(自由撰稿作家)譯

3.SP【馬拉松】(日劇)

4.自閉症為主題的影劇:「摯愛」、「終極密碼戰」、「天使消失的街」、「與光同行」、「雨人」…。5. 自閉症患者的親子關係及照護問題

本電影除了呈現母親教養自閉兒楚原的辛酸掙扎外,劇中叛逆的弟弟、沈默的爸爸,雖然角色不重,但也點出身心障礙家庭中手足、夫妻關係的議題,其中最值得探討就是自閉症母子之間的「放手」哲學。

劇中的母親基於曾讓孩子在動物園走失的歉疚,決心一生要好好守護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要活到一百歲,要活得比孩子久。」她因此肩負起多重角色,是保母--為孩子鋪排所有的事情,也像是戰士--看到孩子在車站被人毆打,奮不顧身地與對方大打出手,她更是訓練師--看到孩子喜歡跑步,即為孩子擬定馬拉松賽跑訓練計畫;為請求教練來訓練孩子,放下身段,去幫教練清掃房間。母親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偏執時,學校老師曾勸母親,不需要到如此「不可自拔」的地步,非要孩子跑馬拉松不可,應重視職業技能,把跑步當業餘,但母親的回答則是:「我這樣做,錯了嗎?」。

楚原完全依照母親的指示在生活,且已被訓練到沒有抗拒的能力,母親也不知自己為何存在?親子的共生價值,建立在賽跑獲獎的期待上,先生的分居,弟弟的不滿,都沒有喚醒母親調整生活的焦點,而當楚原開始學習與教練作朋友時,母親即出現「你們不能把他從我身邊奪走」的恐懼,要求教練遠離孩子,兩人經過一番爭吵後,教練大聲吼出:「沒有楚原,妳就活不下去!」「是妳需要他,不是他需要妳!」,母子之間反向依附的情況,被教練一語道破。 母親因胃潰瘍倒下,住院期間才領悟到:「我以為我是在幫他,事實上,我是在讓自己舒服點,那是我唯一的寄託。」

自閉症的孩子因受限於溝通障礙,常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因此父母為孩子擬訂生涯計畫,目的何在?父母需要常做反思,究竟是以大人的需求在考量,或有針對孩子的能力及需求來評估?父母若一廂情願要達成自己的夢想,或是「要讓自己舒服一點」,孩子在無法表達情緒狀況下,會出現很多難以控制的問題行為來。電影中的結局是圓滿的,但現實中的自閉兒,就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個案。

尤其是一些被稱為「高功能」的孩子,若父母不了解「高功能」的定義,誤以為就是自閉症中的資優生,有隱藏的智慧,期待孩子將來也能展現超人成就。父母逐夢希望孩子能去實現,若付予過多的期待,對口語及情感表達有障礙的自閉兒,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曾有高功能自閉症家長每天逼孩子功課,執著於要有好看的成績,期望孩子將來成為「專家」,逼得原本性情溫和的孩子,出現嚴重暴力行為,自傷傷人,怪異行為不斷,造成社區困擾。自閉症孩子出現嚴重情緒障礙後,其醫療過程要比其他孩子的治療更加艱困。

6.家長需要適度放手 社會需要協助關懷

自閉症家長需要經常檢視自己,是否將照護孩子成為生活中「唯一的寄託」,孩子年幼時的照顧是父母生活的重心,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調整生活焦點,親子都各有其發展任務,自閉症孩子讓他依照能力去發展,培養出自主性和自信心,父母則培養跟全家人的親密關係,多關懷被忽略的正常孩子和配偶。

照顧身心障礙者是沈重的家庭負擔,建議家長不要獨立扛起照護責任,讓孩子去就學,或請親友、社會機構協助照顧,學習適度的「放手」哲學,讓自己有喘息機會,若行有餘力也為自己安排喜歡的活動,參與同儕支持團體,建立宗教信仰,抒解身心壓力,才不會陷入無力沮喪境地。

身為特教工作者,很期望因著電影所引發的群眾感動能持久,從認知到關心到行動,化為一股力量,共同關懷自閉症家庭的困境,及孩子成長後的安置問題,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和焦慮,這可能仍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期盼有心人士共同努力,讓自閉症家長在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行走得安心又堅強。

有關自閉症
一、何謂自閉症:美國的卡奈博士於一九四0年所提出的:「嬰兒退縮到自己的幻想世界裏,無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稱之為「自閉症」。


二、發病原因及時間:只要是先天腦部受損所造成的發展障礙。通常發病年齡在三十個月大以前,而在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大多在嬰幼兒時期就會有早期的症狀,主要可能的病因有:遺傳、懷孕時的病毒感染、新陳代謝疾病、腦傷……,而目前在醫學上無法定論確切的原因。

三、行為特徵

A.語言障礙:可能無法用語言溝通或是機械性的重複曾經聽過的話,說話遲緩,無法清楚的表達,隨著年齡增長會有些許進步,但是在溝通上仍有很大的問題。如椘原在電影中會機械性的背出母親曾說過的話、電視的節目,但卻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B.人際互動的障礙:無法建立人際關係,對人沒反應,發呆,不喜歡是現的接觸,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尋求幫助。

預告片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我們的第九部電影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

上映日期:2006-07-07



類  型:劇情、溫馨/愛情


片  長:1時17分


原  作:小川洋子


監 督:小泉堯史


演  員:
寺尾聰(博士)、深津繪里(管家)、齊藤隆成(小根)、吉岡秀隆(大根)、浅丘ルリ子(嫂)


官方網站:http://www.hakase-movie.com/


劇情簡介
這是敘述一位熱愛數學的大學數學博士,他在一次車禍中腦受傷,從此他只有80分鐘的記憶,也就是前80分鐘的事物過了80分鐘以後又一切歸零,這是怎樣的人生?他失去工作失愛情也失去家庭,但是他卻影響二個人的一生,一位永遠愛他的管家與成為數學教師的管家兒子。


每一天,深津去上班的時候,她都是博士的新管家。每天入門口她說:「我是新來的管家。」博士便說:「你穿幾號鞋子?」「噢,24是4的階乘,多高貴的數字啊!」久而久之,深津便懂得回答他:「我穿24號,是4的階乘~」他們每天都愉快地重覆着這樣的見面語。

後來博士認識了深津的兒子,因為孩子是平頭,於是他便替他改名「阿根」─像(開方的)根號一樣很聰慧,並包容着所有數字。雖然大家認識了這麼久,可每過了一段時間,深津提起兒子,博士便又會問:「阿根是誰?」,而每次重新知道深津有個十歲的兒子後,都會再次歡悅的迎接孩子的光臨。

博士喜歡在每個時候和身邊的人講數學,深津和孩子總是聆聽博士的話。博士說,我們畫在紙上的「直線」,其實只是「線段」,真正的直線應該是無限長的,但由於能力有限,我們只能說線段就是直線。那真正的直線在哪裡呢?博士告訴深津,直線在我們心中,我們相信着。深津愛着博士,「阿根」也很在意博士的事,他答應自己母親,絕不會在博士面前提:「這句話你已經說過了。」

深津是博士死去的哥哥的妻子經由介紹所聘請回來的。嫂嫂其實曾經和博士愛着,於是嫂嫂妒忌了,深津因為博士發熱而三晚在博士家留宿後,她也開始懷疑深津的用心在錢。於是深津被換掉了,只好轉到其他顧主的家打工。

博士的嫂嫂質問深津的用心,深津說:她只是想自己的兒子幸福而已,即使只有80分鐘,她和兒子也很享受和博士在一起的時光。接著,博士寫出了一條方程式,他把原本貼在自己身上的記事紙條取下,他說:隨意過我能活的每一天吧!他不要再有一定要記得的事情了。

深津又重新回到博士的家工作。博士替「阿根」慶幸生日,嫂嫂在門外給深津遞上了博士叫她給孩子買的生日禮物。嫂嫂說拜託深津要照顧博士,便黯然離開了。

和博士生活在一起,「阿根」常常會和博士打棒球,兩人都是老虎隊的支持者。受到博士的影響,「阿根」十分熱愛數學,雖然數學的知識是無窮無盡沒盡頭的。長大後,他成為了一位數學老師,他和自己的學生憶說博士和母親的事。

參考影片&書籍

1.《博士の愛した数式》改篇自小川洋子的「無上的愛」的故事。

2.明日的記憶(電影):

失去明日的記憶,我還會記得你嗎?

試片網址:http://blog.sina.com.tw/tomorrow/article.php?pbgid=43452&entryid=572503

如果過了明天 我連你都忘記了 也請緊握我的手 陪我繼續走下去…

佐伯雅行(渡邊謙)是知名廣告公司主管,工作賣力認真,不但受老闆肯定,也備受下屬愛戴。他能無憂地在職場打拼,是虧得溫柔體貼的妻子枝實子始終默默支持,兩人甜蜜的感情羨煞許多人。而女兒梨惠也即將出嫁,還有個未出世的小外孫,幸福似乎始終圍繞在他身旁。直到某日,他因為不堪長期頭痛暈眩的困擾而就醫,這才驚覺原來自己的健康早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罹患「少年阿茲海默症」。

他開始想不起來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長什麼樣子, 每天上班都要經過的街道,卻變成了陌生的風景, 上一秒鐘才訂好開會的時間,下一秒卻完全忘記……

直到有一天,佐伯不知不覺來到當年與枝實子相識的地方,他想起年輕時候彼此承諾相愛一生,想起了那時她說「我願意」的溫柔語調,卻怎麼也想不起她的模樣。枝實子回家找不到佐伯的蹤影,無助之餘,便也來到這個回憶之所。看到佐伯從前方走過來,她好想上前給丈夫一個擁抱,只是佐伯看著眼前這位眼中盈滿淚水的女子,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相關記錄:

1.日本上映以來,票房突破25億日幣,超過200萬人觀賞後而感動落淚,並有高達97%的觀眾表示對該片相當滿意,此片也將於2007年7月在美國上映,台灣於9月溫情獻映。

2. 渡邊謙因「明日的記憶」本片,勇奪日本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以及藍絲帶最佳男主角獎、報知映畫賞最佳男主角獎。

3. 導演堤幸彥在日本有鬼才導演封號,曾指導過「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池袋西口公園」等膾炙人口的日劇以及電影。

要活下去,或許是條必須克服許多困難、而且十分辛苦的道路。但在這條路上,因為一直有家人與朋友在我身旁,「活著」這件事便是很大的喜悅。這是《明日的記憶》所教給我的事情。──渡邊謙
 
3.明日的記憶(小說):


出版日期:96/08/08 出版社:商周

原著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memoryoftomorrow

作者: 荻原 浩。 1956年出生,曾任職廣告公司,1997年得到新人賞出道。著有<好朋友小鳩幫>、<白煮蛋>、<謠言>、<誘拐狂想曲>、<母戀旅鳥>等十餘本小說。其中,<明日的記憶>得到第十八屆山本周五郎賞,及第二屆書店大賞的第二名,而且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渡邊謙主演,在2006年5月13日上映。

補充資料

好幾年前,美國也拍過這類型的電影,真人真事,講一位英國女性哲學家艾瑞絲的故事,Iris被喻為金頭腦,是近代英國知名的哲學家,同時也著有20餘本小說,Iris的哲學成就有二,一是她重建了柏拉圖有關「靈魂」與「善」這兩個範籌的新思考,以內在的省思而不是以理性主義的系統化觀點來探討倫理學的根本問題;第二,對倫理學的貢獻。她的故事在電影名稱是「長路將盡」,文本是《輓歌》。相同的結局,日本與美國電影的詮釋手法完全不同。


由於現在許多國家都朝向高齡化社會邁進,「失智症」因而開始受到高度關注,每年的9月21日更被訂為國際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95年度獲得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認同,與各市立醫療院所合作失智篩檢推廣,並於老人健康檢查中加入本計畫使用之量表SPMSQ,直至目前已篩檢出許多潛在個案。96年開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計畫將921國際失智症日推動成「921失智症篩檢日」,期望讓更多民眾親身參與;得以及早診斷、及時治療!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針對「921失智症篩檢日」的主題,延續「No Time to Lose 憶不容遲!」的口號,希望能夠讓社會大眾認知並了解,失智症患者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正確及勇於接受治療,就能夠讓病患及家屬之間得到雙贏的局面。秉持推廣此觀念的初衷,基金會特別與雷公電影共同發行【明日的記憶】電影,期望能藉由此片喚起國人對於「壯年失智」的議題以及對於失智症長者照護的重視。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志豪指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和一般失智症老人,症狀大致一樣,只是罹病時間提早十到廿年。有可能一開始只是忘東忘西,但是到後來卻會漸漸地連回家的路都想不起來。

陳志豪醫生也曾診治一名會計師,這名會計師原來精於算術與公司的帳目,但突然間連簡單的加減乘除都忘了,原本以為只是工作壓力過大所致,但後來多次出狀況,甚至錯過公司重要的會議,經醫生診斷後確定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這樣的症狀與【明日的記憶】裡渡邊謙所飾演的情形極為類似。

阿茲海默症

記憶的喪失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最顯而易見的的病徵,尤其是記不住前不久才發生的事或是最近才獲得的訊息。初始的症狀細微而漸次的出現,不易察覺,而且這些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的失智症並非阿茲海默症特有。例如: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忘了某件事做了沒,老是舊事重提或是無法學新東西。病情惡化時,患者可能會在談話時沒辦法找到適當的用字或是無法做重大的決定。

阿茲海默症其中一項最令人痛苦的地方是患者有時會沒辦法認得親友。患者的性格也可能變得異常的煩躁,偏執多疑,不喜歡與人互動。到後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在街上遊蕩,迷路回不了家的情形。新的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處理視覺和空間訊息的區域可能受到損傷。這可說明患者為何會有沒辦法認出自己在哪兒或是搞不清方向的問題。患者也可能變的不專注,因此無法照料他們自己日常身體的各種需要。

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其他對記憶很重要的區域亦受到影響,例如基底前腦(basal forebrain)以及海馬迴(hippocampus)。許多為阿茲海默症所苦的人死於其它的原因,像是肺炎 (pneumonia)。由診斷確定日算起,阿茲海默症的病人一般可有6-8年的壽命,但仍許多患者存活超過20年。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症狀個別差異很大,但是最終每一個患者的症狀都會持續惡化。許多行為上的改變伴隨著阿茲海默症—憂鬱、偏執狂和妄想。然而,阿茲海默症目前是無法治癒的,雖然某些治療似乎有一些效果。

預告片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我們的第八部電影 我的火星小孩

上映日期:2008-02-27

類  型:劇情、溫馨/家庭
片  長:1時48分
導  演:【接觸未來】門諾邁依傑斯
演  員:【1408】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再見鍾情】艾曼達畢特(Amanda Pitt)、【愛狗的男人請來電】巴比寇曼(Bobby Coleman)
發行公司:發行拳
官方網站:http://www.martianchild.com/


http://www.armfilms.com.tw/martainchild

劇情簡介
【我的火星小孩】的故事是敘述一個剛剛喪偶的科幻作家他想要收養一個超級怪咖的孤兒丹尼斯,他會把自己關在一個大紙箱裡面,完全不願意跟別人接觸,同時他還宣稱自己是來自外太空,隨時外星人都會來把他接回去。

其實大衛自己也有類似的童年經驗,他從小也認為自己是一個外星人,他常常看著天空幻想著有一天他會被接回他的星球去,但是也因為他的愛幻想,最後他變成了科幻小說的知名作家。可是當他收養了這個小孩之後,他的經紀人對他的狀況很憂慮,因為眼見他的截稿時間逼近,他卻一直拖稿,而社工人員在他們的審查表裡面也懷疑到底大衛能不能勝任父親這個職責。

在一切都還渾沌未明的狀況下,大衛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小孩,雖然他常常認為自己來自一個紅色的星球,他也做出很多危險的事情,他的幻想也令大衛常常驚豔。最後丹尼斯打算要結束大衛科幻小說裡的最後一章,可是大衛卻越來越無法離開這個可愛又奇怪的小孩。

預告片

影評&心得
一、想像力豐富


【我的火星小孩】裡面那個怪咖小孩有特異功能,他要常常倒掛在樹上,才能減輕地心引力;他可以閉上眼睛嚐出m&m’s巧克力的顏色;他也可以讓棒球選手打出全壘打,因為他能許下火星願望…,甚至讓人懷疑他真的從火星來,而約翰庫薩克和火星小孩之間的父子情誼,更是讓人動容。

美國影評給予【我的火星小孩】超高評價,稱它充滿【外星人ET】的想像力和【當幸福來敲門】的感動力。而劇中約翰庫薩克再一次挑戰演技新高峰,詮釋一個經歷喪妻之痛的丈夫,和一個努力希望和領養的兒子溝通的好父親,內斂的演出也深獲影評人和觀眾的喜歡。

二、溫馨動人

丹尼斯因為被親父母及養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拋棄,養成了他封鎖自我心靈,不與人接觸的心態。然而大衛不一樣的地方是,他試著去"了解"丹尼斯,而不是像其他人去"同化"丹尼斯。漸漸地,丹尼斯也在大衛屢次的包容及教導下,打開了自己封鎖的心靈門扉,「尊重」與「認同」讓他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整部影片看下來,可以看見大衛的愛心,丹尼斯的改變,更可以看到超越血緣之上的親情之愛,

三、令人省思

大衛在書上寫的最後幾句話:『有時候我們忘記了,孩子們剛剛來到這個星球,他們有點像正在成長的外星生物,作為一股純粹的精神力量,完成某種探索的使命,他們努力地去瞭解 ,做人的意義何在,因為某種原因,丹尼斯和我在宇宙中,找到了彼此,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瞭解為什麼,我會喜愛一個外星人,而他會喜歡上一個人類,對我倆來說,這真是很奇妙』看完後,很引人省思,非常適合為人父母或者是學校老師去看!

「每個生命來到世上都在學習如何當個地球人!!」在面對每個新生命、每個孩子,都要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因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跟地球人相處,如何生活在地球!裡面有很多很棒的語錄,等著大家去發掘、省思,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片子!

四、教養難題

每個人都有一段童年,不知道你是不是還有印象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你可能很乖巧,也可能很胡鬧,也可能是個怪異的獨行俠,就像電影裡所要表達的一樣,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火星小孩,因為小孩的內心世界最難懂,甚至奇怪的行徑是完全無法用大人們角度來理解。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難免有個階段像火星人一樣,與社會格格不入,有時候是在成年以後,有時候是在小時候,有時候是天天都如此。

說真的,要是你養了這樣的火星小孩,是不是也會一個頭兩個大呢?雖然大衛小時候也是一個自稱是外星人的怪小孩,不過當自己面對著同樣是來自外星的小孩時,大衛要怎麼樣才能走進丹尼斯世界裡呢?電影裡大衛非常的努力,不但從生活中去觀察丹尼斯的一舉一動,而且還常常和丹尼斯做著一樣動作,例如學習跳火星舞,學習吃玉米片、學習載太陽眼鏡、學習許火星願望等等。

不過人的耐性總是有限度的,大衛在試著融入火星小孩內心世界的過程中也曾瀕臨崩潰的狀況,即使大衛是一個這麼有愛心的人,但最終還是被丹尼斯的怪異行徑給搞瘋了。教養的過程出現了一般正常兒童所不會發生的挫折與難題,都反映出兩者內心與這社會的衝突與適應問題。

五、做自己V.S融入社會

《我的火星小孩》的主旨,就是「做自己」,一個很奇怪的火星小孩,無法融入社會,大家都覺得他需要一個家長來教導他該做什麼,約翰庫薩克卻沒有給他一大堆的規則,而是給了他關心,給了他愛,或許這不是大人們最直觀的方式,但卻是小孩子最需要的方式。

如何在「做自己」和「融入社會」當中取得最好的平衡點,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解。《我的火星小孩》並沒有告訴你「就是定位在這裡」,因為本來就沒有個一定對的答案,或許人們一生中都在這兩極端之間移動著吧,但電影所傳達出來的概念卻是,並不需要太執著在這個定位上,到底是不是火星小孩?到底能不能被別人所接受?到底父母親會不會愛我?知道或是不知道答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身邊那些對你重要的人,把握住自己最好的那些特質,剩下的,就再看著辦吧!

六、角色設計

巴比柯曼演得很好的地方,在於他把他的怪,切割成了兩個部份,一個部份來自於過去的傷,不想再面對的事,不想再經歷的事,讓他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另一個部份,則是來自於他天資聰穎,他所感興趣的事物和同年齡的小孩不一樣,他可以自己關在自己的地方,埋頭做自己的事。而《我的火星小孩》成功的地方,就在於約翰庫薩克只是治癒了巴比柯曼的第一個部份,而在過程中並沒有去抹煞他的第二個部份。

參考影片&書籍
1.原版短篇小說The Martian Child(火星的孩子)



改編自一部同時獲得雨果文學獎和星雲文學獎的短篇故事,作者則是在科幻領域知識非常淵博的大師級人物大衛•傑洛德(David Gerrold),他還曾經創作過《星際旅行》中一個非常經典的篇章,名叫《The Trouble with Tribbles》,講述的是一種叫“Tribble”的外星生物因為繁殖能力驚人,而帶來的一系列麻煩。10年前,製片人大衛•科許納(David Kirschner)和科莉•塞尼加(Corey Sienega)就在另一位製片人艾德•艾爾伯特(Ed Elbert)的推薦下,看到了這個名叫《火星的孩子》的短篇故事,科許納回憶道:塞尼加讀了這個故事後,簡直愛不釋手。以上來自http://bloguide.ettoday.com/lailai88/textview.php?file=0000118241


http://www.amazon.com/Martian-Child-Single-Father-Adopting/dp/0765303116


2.周星馳:【長江七號】


3.當幸福來敲門


4.秘密:吸引力法則


5.來自宇宙的新小孩(The Children of New)


作者:梅格.布萊克本.洛塞(Meg Blackburn Losey)博士


譯者:劉永毅(自由撰稿作家)


來自宇宙的新小孩,他們帶來改變世界的訊息,我們該如何接待他們?這些孩童就在這裡、就在當下,而且還有更多的孩童正在來此的途中!我們準備好要關注他們了嗎?


他們是水晶小孩、星星小孩、地球天使、過渡孩童、美麗的沉默者……,他們天賦異稟,擁有超越時空的意識能力、超自然的敏感力,卻被桎梏在人類的軀殼。我們要如何發現他們、認出他們,並解讀他們所帶來的神奇訊息,幫助我們自己回到真實的心靈宇宙!


聽聽他們的心聲──


我記得「家」是什麼樣子,它和這裡大不相同,所有一切都很漂亮。我愛每個人,他們也同樣愛我。為什麼在這裡都感受不到?


──安卓,四歲


將我們的意識以完美的幾何圖形送出,可以讓我們在空間中不受限制,在時間中不受阻礙。以天地萬物創立時的同樣構成去運行,我們絕不可能出錯。


──火怪靈球體


你在你自己外面所學到的東西,並非重要的東西。你從內在所學到的東西,才會告訴你事實的真相。


──凱蒂,水晶小孩,六歲


我寧願回到亞特蘭提斯,我在那裡很快樂。我想回那裡去,因為當我神遊體外時,我就自由了!我可以跑、可以飛,可隨心所欲地到任何地方,變成任何東西!


──威廉,十一歲 美麗的沉默者


與生俱來的驚人天賦,讓他們超乎年齡的成熟,因為與眾不同而被視為異類,因為破壞了我們所謂的「常規」而必須加以控制和隱藏。他們伸出敏銳易感的小小觸角,卻因得不到應有的回應而逐漸萎縮,許許多多這樣的小孩受到忽略,或被視為不正常而在用藥下逐漸鈍化。這是上天給我們的神奇禮物,但我們卻因無知恐懼而無法擁抱他們,甚至轉身背離。


  他們生來就是「全知者」,擁有強烈的自覺,拒絕所有加諸於行為與肉體的限制,也跨越了社會的規範與宗教的信仰。這些小孩散布各處,也許你身邊就有一個,同樣因為與眾不同而正在受苦。本書是從治療過程、個人訪談與專業人士所提供的個案蒐集而來的第一手資料,提供你另一扇視窗,教你如何以超越世俗的嶄新眼光看待這些孩子,如何在芸芸眾生中識別他們。


章節介紹:


前言


導讀


第一章 演化中的變化


第二章 醫學的誤解


第三章 靈球體也是人!


第四章 水晶小孩


第五章 辨識水晶小孩的檢查表


第六章 星星小孩


第七章 辨識星星小孩的檢查表


第八章 平行的面向:地球小孩與星星小孩


第九章 我們美麗的沉默者


第十章 過渡孩童


第十一章 地球上的天使


第十二章 我們能幫上什麼忙?


第十三章 學校的解決之道


第十四章 接下來是什麼?


前言


親愛的朋友:


  當你在閱讀這本令人睜大眼睛、心跳加速的書時,試問你自己下面這個問題:「我要如何來祝福這些『新小孩』(NewChildren),支持他們這一生由上帝所賦予的任務,並且引以為榮?」


  既然我們這個社團旨在喚醒愈來愈多需要精神指引的孩子,這將是一個持續的問題。本書將以善意與微妙的方式來幫助你們每個人,如此你們便能和緩地引導這些新小孩,並以他們為榮。


  當我們一路走來,自信滿滿地以為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有深刻的了解時,誰會想到我們還需要指引?雖然我的心靈探索之旅,自追隨耶穌至遨遊亞特蘭提斯無所不包,看似無所不知,但同時也是天真而無知。


  你瞧,我們這些「水晶小孩」(CrystallineChildren)與「星星小孩」(StarChildren)看起來也許無所不能,但我們要求全世界都能靜心傾聽,了解我們的意圖,並且有最好的改變。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當我覺得有人深深聽進我的話時,我全身的每個細胞會感到一陣放鬆。這樣的放鬆,最令人吃驚的效果是帶來改變。我已從自己的生命中知道,雖然生為宇宙之子,但卻身陷在一個有自己想法的獨特身體中,而我所能感受到的最大激勵,就是來自深入傾聽後的放鬆。


  因此,當全世界將注意力放在世紀變動之際,要讚美我們全能的上帝,祂賜給我們令人驚奇的純真與天賦。當全世界都能廣為注意後,本書將會成為一個可以讓我們這些水晶小孩更為自在的寶貴工具。我相信梅格.布萊克本.洛塞(MegBlackburnLosey)博士的作風、口才以及激勵人心的能力,足以將此一影響深遠的訊息提供給所有能接收到的人。


  在本書中,梅格.布萊克本.洛塞博士針對學校、營養與環境等支持我們的一些刺激性議題,一一提出了她思慮縝密、用心規劃且令人窩心的建議。當你們翻閱本書時,可以學會如何來支持這些充滿靈性、具核心地位但嬌弱的生命。在發自內心地學習如何以最好的方式來支持這些「新小孩」時,你也會在自己的心靈旅程中逐漸覺醒。


  難道你們現在還不明白,我們是為了全世界才來到這裡,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嗎?當我們為了拯救地球,需要大量的純愛心靈感受來與地球共鳴時,此一覺醒是必要的。我們這些新小孩,正是為了要在此變動中協助你們而來。


  最後,經由這本書,你們也會漸漸知道有一個統合萬物的力量,那就是「愛」。「愛」是新小孩的聲音,深刻地傾聽他們所有的信息,那我們就做到了在上帝賦予他們的一生使命上,以自己的方法祝福、支持他們,並以他們為榮。


  帶來光明與愛的使者,尼可拉斯.M.史遷士(NicholasM.Tschense),九歲


導讀


  我記得「家」是什麼樣子,它和這裡很不一樣,所有一切都很漂亮。我愛每個人,他們也同樣愛我。為什麼在這裡都感受不到?


──安德魯,四歲


誰是「新小孩」?


  誰是「新小孩」?他們是新一代的孩子,不可否認地,他們的進化程度超越了先前的幾個世代,他們帶著十分特殊的天賦,來到我們的世界。他們之中有許多人記得在來到地球前身處何處,甚至常常記得自己的前世。今世之子分成幾種明顯的類型,據我的研究顯示,其中有些類型的特徵部分重疊,因此,幾乎不可能將這些令人吃驚的人類分門別類,放進一個個整齊的小盒子裡。


  這些小孩並非全部是「靛藍小孩」(Indigos)!靛藍小孩是打破常規的小子,他們是那種天生就知道我們的世界出了某些差錯的人,而社會的規則總是無法顧及到特例或任何特定環境中的個人。經由建立的知覺(awareness),靛藍小孩已經為我們認識及培養繼起的世代打開了大門。對於這些神奇的靛藍小孩,已經有太多的書籍、論文、網站及電影提供許多可用的資訊。


  本書的焦點要放在那些通常年紀更小,且發展更超越靛藍小孩的孩子身上。他們是「水晶小孩」(CrystallineChildren)、「星星小孩」(StarKids)、「地球天使」(EarthAngel),以及夾在中間的「過渡孩童」(TransitionalChildren)。每個群體都展現了驚人的天賦,並依然保有其特質。過渡孩童雖然不完全適用於其中任何一個類別,但也是特別且令人感到驚奇的。


  對於這些極其與眾不同且出色的孩童,他們所顯示的現象,除了口頭傳述外,並無太多可取用的公開資訊,其原因就和大部分超自然的主題尚未完全為大眾所接受的理由一樣,純能量的現象很難以合乎科學的方式記錄下來,並予以證明。我們的科技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測量細微的能量場,或這些新小孩與生俱有的極高頻生物物理能量場。我們都知道,從科學或醫學的觀點來看,如果某件事情無法量化就意味著它不存在嗎?當然不是!


  對形而上學的研究,就像研究所有科學無法測量的事情。至於這些孩童,有太多無法讓人忽視的巧合,全球有太多看似毫無關聯的家庭、照護者、老師與孩童經歷了同樣的事,讓我們不能再忽視此一主題。


  本書是有關那些尚無法測量,卻在我們的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能量場與宇宙萬物進行交流


  世上有許多超出多數人所認知的更重要現實(reality)存在。在宇宙萬物之中,有無窮無盡的維度(次元),而這些維度正是建構「一」(theOne,即指上帝、聖靈或造物主)的部分。在所有這些現實中,又存在著無限的可能。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其他「界」(realm)的概念非常真實,至少在上帝所存在的「界」是如此。此外,我也經常對一般人輕易就相信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或造物主,卻不能理解他們自己也是這一「界」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驚訝不已。我們無法相信,此時此刻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多個其他世界,而且我們存在的每個當下都受到它們的影響。


  事實上,對許多人來說,三維之外還有其他實體存在的想法相當嚇人。我試著盡我所能,拓展讀者對於此一現實的體認,並分享超越我們所見、所感、所聽、所觸、所聞或感知範圍之外的現實,而這些現實在所有的層面上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從這些可供選擇的現實當中,「新小孩」為我們帶來了人類經由自身存在而一直在追尋的東西,即我們自身的神性。


  我們是由一層又一層的細微能量所構成,而該能量與所有其他各層面的現實進行向內、向外且無窮無盡的交流。在此所描述的這些能量場(energyfield)形式並非出自於想像,我的超感覺天賦帶我進入了多維度的空間及更深遠之處,在那裡,我可以看見、觸摸、品味、嗅聞及聽到這些能量層。


  我們的形體不過是廣大現實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客觀存在的現實,以我們的五感,或甚至以天生的直覺(我們的「第六感」)都無法接近。當我們經歷體悟過其他界的現實後,我們便會朝向多維知覺(multidimensionalawareness)的第七感邁進。在第七感中,有三個基本的知覺層次:(一)啟蒙:在此我們開始覺知到其他的現實;(二)溝通:此時我們開始刻意地與超越本身所在現實的其他現實互動;(三)提升:此時我們可以有意地與本源──「一」,重新融合。


  我們的能量系統不僅止於身體上的幾個脈輪或能量點,還包括體內、身體周遭好幾層(事實上是無窮的)的能量。當我們在體驗生命時,由於能量場不斷地與宇宙萬物交流,而它們同時也來和我們溝通,我們的能量場會隨之變化。能量場支配著我們的感情、精神、物質、肉體,甚至直覺的體驗,在任何特定的時刻,我們都和即使是片刻之前的自己有所不同,因為在此體驗的過程中,我們的能量場改變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從一開始,我們就是我們一切經驗的極致,我們是自己所曾經歷過的一切。


  我們也是由一組組「諧波頻率」(harmonicfrequency)所創造,就能量表現的形式而言,我們很像是由一組巨大且複雜精細的音樂和絃所構成,而每一現實位面就是這組和絃中的一個音符。我們的諧波頻率支配了我們在三維現實的存在,它們也同時指揮著我們在地球的經驗、我們的命運旅程(那些是我們想要學習的課程),以及我們所做的選擇。為了因應我們的生活、環境與世界,事實上是因應宇宙萬物,我們的能量系統不停地向前進化。


  靛藍小孩之所以會得到如此的稱呼,是因為他們內在的能量場普遍散發出深藍色。總之,本書中的這些小朋友其能量場進化的程度,遠超過靛藍小孩與先前的世代。「新小孩」存在於現存的各種強勢微妙能量中,這些能量帶給這些孩童無限的知覺、天賦及感覺(或「知曉」)能力,而這些能力遠超過我們過去一向所認為的「正常」範疇。不僅「新小孩」的洞察力與天賦讓人驚奇,有時甚至他們的殘障也同樣讓人吃驚。


  身為人類,我們從先人的典範中學習,因此「標新立異」是令人不安且應該盡量避免的。我們一直被教導,當每個人都被分配到與之相稱的那些美好又整齊的分類盒中,且在外表與行為上也與大家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安心。這些時代已經結束了。「新小孩」是人類演化過程中令人興奮的一躍。


受到忽略的新小孩


  然而,仍有無數的「新小孩」持續受到忽視。雖然我們社會傾向於分類與歸類,但這些令人驚奇的孩子至今仍無適合的參數,因為他們抗拒、衝擊這種具限制性與約束性的分類。「新小孩」與生俱來的天賦,並未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任何鼓勵或培育,因此,他們在生活各方面都出現問題。這些特殊的小朋友中,許多人受到各種不同性質的疏忽,其中之一就只是因為父母或看護者對這些小孩真正的天性與不同根源的無知所造成。


  這通常是無心之錯,這些孩子看起來就跟其他人無異,但他們的內心卻與其他孩子大不相同,他們知道大部分人連想都沒想過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卻可能是他們內心深刻的感受)。身為人類,我們常常害怕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對許多人來說,宗教信仰、歷史紀錄與社會規範都一再指出,任何與眾不同的人或事,都必須予以忽略、加以控制或隱藏起來。對於「新小孩」,如果我們不承認他們,對自己與世界都將會是一種傷害!


  在先前的幾個世代中,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天,很快就忘記了自己的來源,也忘記了自己的天賦、源頭與完美狀態。「新小孩」不同,他們不僅記住許多我們已經遺忘的事,並使之具體呈現。我無意明確區分這些孩童,更確切地說,我比較想要探討「新小孩」的現象,並述說他們的故事,這是因為此一現象提供了我們的世界有朝向正面改變的可能性。這些小孩有許多情況相似,他們還可建立共通性的過渡性能量,因此我由衷請求讀者能夠寬容看待此處對這些年歲相近的群體所列舉的一些特徵。沒有兩個孩童完全相同,但他們可擁有共同的特徵,而天賦資質的層次則因每個孩子而異。


以開放的心胸來閱讀本書


  本書中所包含的資訊,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很新奇。這些故事中,有些描寫的現實層面極可能會挑戰邏輯,甚至公然與邏輯唱反調。其中有些或許看來奇怪,其實卻非常真實。我在每一部分都引用了各種例子,有些例子十分極端,有些則否。這是我特意安排的,因為就如同能量與意識,我們全都分享相同的特性,但每個人同時也攜帶著不少自己所獨有的特點。


  想當然見,本書某些故事會讓你半信半疑,甚至大呼不可思議,其中有些顯然會超出你對現實的認知能力。依我謙卑所見,這是件好事!在我未遇到這些情況且親身領略其中滋味之前,我根本就不相信本書字裡行間的這些想法和事件。面對生命中的某些課題時,有時就真的只是放下成見,並專注於事實的真相,而非一味執著於我們所想要的樣子。


  在每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安全區」(safezone)一旦受到挑戰,我們大都傾向於反擊及封閉理智,因為未知的事物可能很嚇人。我建議你以開放的心胸與理智,並以擴展個人認知的目標來閱讀本書所要傳達的資訊。如果不強迫自己面對更高智慧與知識的挑戰,我們便無法成長。再者,我還要提醒你的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本書所討論到的特徵;就如同生物學上的演化,直到新的特徵自然而然地普遍出現在大眾身上之前,仍會有進展不一的情況發生。


  在我看來,不管對象是成人與兒童,在我們對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下定義並進而了解時,經常會貼上不適當的標籤。其中許多標籤不僅不正確,長期下來還會造成極大的傷害。目前,有不少孩童被醫生診斷出患有如「注意力缺失症」(ADD)或「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俗稱過動兒)等病症,這些標籤已經成為那些不適用於標準規範的小孩的「萬靈丹」。更糟糕的是,經由這些診斷所開出的處方是將孩童的知覺鈍化,從而建立一個令其他人安心的現況。不過,他們真的能安心嗎?


  總之,這些孩童帶給我們這世界極為不同的現實,可能會令人倍感威脅,但這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經驗才會覺得手足無措。在我看來,「正常」是一種認知,而這種認知只是我們日常生活幻覺中的一部分,要將此認知從幻覺中移除,我們必須有所改變!我無意創造更多的標籤,相反地,我的目標是去解釋一個非常真實的現象。與其到處亂貼標籤,不如讓我們擁抱「新小孩」以知識、智慧與治療等形式帶到我們這個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差異與無限天賦,即使他們的記憶來源遠遠超乎我們的日常現實生活之外。


發掘並認識新小孩


  本書是還在進行的一份研究的概要。我是個作者,並以直覺療法在國際間執行醫療業務。我四處旅行、演講、出席研討會,並協助進行私人的治療療程。在執業過程中,我遇到一個又一個擁有令人驚奇天賦的孩子,只是他們不但未被發掘,還被父母、教師和其他的照護者扼殺其才華,這些人無法覺知他們的孩童與眾不同的重要性。許多這樣的兒童因而生病或做出讓人無法接受的行為,而有些充滿知性、靈性,甚至在情緒上都勝人一籌的小孩,同樣也飽受無所歸屬之苦。他們來自於一個今天大多數人都還茫然不識的「參考系」(frameofreference),因此,許多這樣的孩童至今依然默默無聞,甚至被視為不正常或不敢公開承認。


  我曾遇到當中一些最令人驚豔的孩童,並以療程幫助他們。他們每次都引領我來到前所未見且迷人的現實高峰,他們最近所交流的主題,在我聽來就像是某種科幻片的內容。事實上,與這些孩童的互動,帶領我來到遠超出自己所能想像的範圍。我可以保證,我的想像力尚未好到能編造出這些我即將告訴你們的故事!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以過時的老舊規範來觀察「新小孩」,有句老生常談的話:「期望創造現實」,而我正努力闡明「新小孩」的意義,以對抗這樣的傾向,’讓這些珍貴小孩不僅能被注意到,還能獲得正確的培養、發展及種種榮譽。


  我第一次有意識地覺知到一名水晶小孩,是一九九九年我孫女出生那天。她在備受期待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她在出生後便立刻安靜地觀察身邊的一切。後來,當她躺在我的膝上時,她嘗試提高她的意識,努力與新肉體的限制搏鬥,想掙脫出身體,我看得出來她想要自己站起來。在她的藍色眼睛中,眼神十分專注,但是她依然受困在小小的身軀裡面。我記得我笑了起來,並問她是否想要落跑。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她可能正在將意識投射於想去的地方,而且還試圖帶著新身體一起去!那只是開始而已。就天賦而言,我知道我的孫女並不孤單,還有其他人和她一樣。此一體悟帶領我超越好奇的層次,進入未知的現實領域。


  每個孩子、每種狀況都不一樣,本書所彙整的資訊,是從治療過程、個人訪談與專業人士所提供的個案蒐集而來的第一手資料。本書將要討論的範疇,坊間的相關書籍並不多,我將適用的內容援引為參考。還有一些很棒的網站,提供有關「新小孩」的資訊,我在本書最後會一併附上,讓你們能更進一步地探索這個主題。這些名單並非推薦,只是一些看來能為這些孩童提供幫助的其他途徑,以及現有的相關資訊。


  我最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本書能引起父母、教師、照護人員、教育人士,甚至醫療機構的覺知,並成為一個支持的媒介。總之,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那些尚未得其所需的「新小孩」。許多孩童只是因為他們的需求未被認知,而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有些家庭單純就是對他們孩子所展現的天賦才能感到害怕,他們害怕當孩子長大成熟後,會帶來另外一堆問題。當這樣的差異感產生時,知道並非只有自己在孤軍奮鬥總是好事。


  為了那些尚未曝光的家庭和孩子的權益著想,以及不違反適用於顧問與被諮商對象之間的保密條款,除了寫那篇美好「前言」的尼可拉斯及我會在稍後談到的洛琳(Lorrin)、約翰.艾芙瑞特(JohnEverett)、彼得(Peter)、克莉絲汀娜(Christina)等孩子之外,本書提到的所有孩童我全用假名。當然,並非所有具此天賦的孩童都符合本書所描寫的樣子,但如果你們知道有多少人符合後,可能會大吃一驚!


  我很期盼閱讀此書的所有讀者都能帶走某些新訊息、些許的好奇,或甚至一些不同的意見,這些以後都會被用來協助尚未被發掘的孩子。


與新小孩相遇


  在本書每章的開頭與其他地方,我會放進一些直接引述自某些我後來所接觸孩童的話語。他們訊息中所透露的純真,屢屢令我感動而說不出話來。這些話就像是上帝、造物主與聖靈以許多種方式直接透過這些孩童的嘴巴說出來,而他們記得。


  當「新小孩」受到栽培,且其天賦受到鼓勵時,他們會不斷記起一路走來令人驚奇的觀察與天賦,並與他人分享。令人遺憾的是,在我的經驗中,許多這樣的孩子因為揭發令人震驚的事情而被拒絕承認。這些孩童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十分坦白,但由於天賦能力未受到支持,他們很快就會開始忘記當初來到地球時就已知道的事,到最後便停止使用其天賦才能。


  例如,一個我從她出生不久就認識的金髮藍眼女孩,自從她能開口說話(她還很小的時候)開始,就令每個見到她的人感到驚喜連連。在我寫這本書時,她年約四歲,我喊她為「天空」。天空的個頭很嬌小,擁有令人喜愛的性格,所到之處都會引來人群,就像是塊具有磁力的磁鐵。直到不久以前,每當有人圍繞在她身旁時,她都會描述有關生命、真理與其他超脫凡俗的話題,她的智慧遠超越了年齡。她比大部分同齡的孩童更有教養,肢體運作上也更為協調。後來,天空變得很害羞,並開始不再公開與人分享她深刻的洞察力,她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興高采烈的孩子了。當她被問起為何要保沉默時,她的回答是:「當我說話時,他們嘲笑我,傷害了我的感情。我不喜歡被嘲笑,所以我不想再和他們說話了。」


  天空的父母對她的天賦引以為榮,甚至加以鼓勵,但一般人卻把她當成某種奇觀,甚至是某種新奇的事物看待,所以她關閉了溝通的大門。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是多麼大的損失!


  不幸地,像這樣的狀況並非特例。如果這些小孩沒有接受適當培育,或沒有受到承認或受到鼓勵,到了五、六歲時,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周遭設置保護的能量牆,阻絕資訊流入。很快地,他們優越知覺的大部分跡象就會逐漸消退,通往更高層面意識的門戶會漸漸關閉,而且會遺忘所有的一切。孩子們對於「與眾不同」非常敏感,這對我們這些自詡為「已開化」、「文明的」人們來說,是個多麼令人傷心的陳述。如何建立一個更積極更正面的世界,關鍵方法正以我們未來世代的形式出現,但我們甚至無法辨認出來。「新小孩」為我們帶來了解開生命之謎與其他祕密的鎖鑰,但我們卻將門戶封了起來。我們到底在想什麼?


  幾個世代以來,我們教導小孩子應該少說多聽;但現在情形已不同以往了,我們必須傾聽孩子們怎麼說。在我們演化成為人類的軌道上,「新小孩」是進入更高意識的橋樑,而且甚至可能是地球的未來。我們要如何認出他們?我們會傾聽他們所說的話嗎?當我們知道這些孩子可以帶領我們遠遠超越對當下現實的感知,進入令人興奮的知覺領域與種種可能性時,我們是否能接受此一跳躍式的想法?身為老師、照護者或家人的我們,要關注這些孩童並挺身而出,代表他們採取行動。我們必須揚棄陳見,打開我們的心房、頭腦與靈魂迎接「新小孩」要跟我們分享的種種可能性。


新小孩的任務


  擺在我們面前的機會,在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也從來未曾經歷過的。在我看來,任何狀況的解決之道,「知覺」就佔了八成左右。要獲得這樣的知覺,我們首先必須接受現實中有超過我們目前所知與所接受事實的可能性。此一現象跨越所有的種族與宗教界線,而且,事實上還跨越了所有重要的信仰體系與社會規範。正如尼可拉斯在〈前言〉中所力陳的,我們必須深入傾聽這些孩童,並且必須願意敞開心胸面對他們所傳遞的訊息。


  當我們誠實地環顧現在的世界,就會開始了解,人類所居住的星球正在逐漸走向毀滅。我們已忘了在日常生活以外還存在著美好的事物,也忘了去注意我們生命中每一刻的完美;我們不停對外尋求舒適與需索,常常期盼某人會負責提供自己所需的一切。我們通常都會覺得很空虛,每天都努力想要填滿它;但我們忘了自身其實已然完滿,本性所沒有的東西根本不必要也不需要。這些孩童記得此事,於是前來提醒我們,我們是遠比每天所經歷的幻覺,即一般所謂的「現實」,來得更偉大的人類。


  「新小孩」為我們的世界帶來顯著演進的可能性,他們有使命在身,有一個宏大的目標,並且需要我們的幫助。他們的天賦啟發我們,而其智慧則提醒我們已然遺忘的時光與話語。「新小孩」的任務,不僅是要以他們發自秉性的善良與對真理的了解來教導我們更重要的現實,他們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未來。事實上,如果我們能正視及關注「新小孩」,人類的未來便可從目前自我毀滅的道路改變方向,步向更為提升、更為正面的現實──一個更為全球性的現實,並為每個人提供了最高的利益。


  本書中閃閃發亮的明星,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嘖嘖稱奇。他們抗拒所有加諸於行為與肉體的限制,跨越社會規範與宗教信仰。他們是通往所有人類本源的橋樑,並且為我們帶來重要的訊息。「新小孩」是完美的心靈,他們是指路明燈,充滿了熱情的真理,以及人類曾一度擁有並能重新獲得的純真。這些孩童就在這裡、就在當下,而且還有更多的孩童正在來此的途中!我們準備好要關注他們了嗎?


內文1


他們的腦子裡有許許多多的小抽屜


「新小孩」有個與眾不同的頭腦,他們不使用線性邏輯思考,而是進行區塊式(compartmentally)的思考。具體來形容,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些了不起的孩子,他們腦中有許許多多的小抽屜,每個小抽屜中都儲存著不同形式的資訊。這些抽屜分門別類地開啟,且常常會同時打開好幾個。所造成的結果看起來很像注意力缺失症或過動兒的症狀,因為這些孩子似乎沒有停留在任何可資辨識的軌道上,常常以令人驚奇的速度,從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上。他們思考時,可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辨識並儲存供未來使用的資料,直到他們擁有能讓整體事物開始產生意義的足夠資訊為止。


這種新的思考模式與他們被放大來看的學習能力,使得這些「新小孩」看起來就像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或過動症一樣。真相是這些孩童不用對某件事情花太多時間思考,甚至根本不用思考,因為他們已俐落地將所有資訊都儲存起來,留待未來使用!「新小孩」擁有自由且不受教條所阻礙的意識,這種與生俱有的自由,讓他們的意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前往想去的時空,即使他們依然身處於三維環境中!


這些孩子並非不正常,他們只是與眾不同。若以電腦做比喻,先前的人類世代就像是依然在使用DOS程式運算的早期電腦,它們的處理器在進行邏輯運算時,同一時間只能進行程式中的一次運算,直到完成。此一程序是邏輯性與線性的,程式語言遵循著一條直線,一句接一句。相反地,「新小孩」的運作就像是最新的超級電腦,能夠有意識地同時進行多方運算,而且在這過程中絕不會錯失任何一條線索。他們把訊息當成純粹的能量來處理,因此在傳送的過程中並無耽誤。此一過程之迅捷,根本無法以言語形容。他們的吸收技巧簡直就是超光速,比光速還快。


他們有不可思議的透視能力


你小時候曾經擁有「看不見的朋友」嗎?或者你曾見過我們的小孩與「他們」互動?難道他們真的只是想像,還是真有什麼事發生?本書所討論的多數兒童,都擁有「透視」的能力。這是指他們的知覺並未受到此一次元或現況所箝制(我所謂的「現況」,是指發生在三維世界當下的情況)。我不只一次從父母、老師或其他地方,聽到有關水晶小孩與他們「看不見的朋友」進行微妙互動的故事,我本人也經常遇到這些孩童。事實是,這些「朋友」之所以看不見,只是因為我們平常人的眼睛不夠「開放」,才會看不到那些孩童所能見到的狀況。


這些小孩可以看到或聽到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空間,並與之交談;有些孩子甚至會說出非地球的語言。水晶小孩經常會聽見及看到他們的指導靈,彷彿這些指導靈就存在於三維空間的這個地球上。隨著這些孩童與其他世界的互動,他們對生命與存在的認識也更為廣博深入。他們的智慧難以想像,這些孩童並不認為自己和那些來此找他們的大師與指導靈有何不同,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再正常不過了。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們會半信半疑,就只是因為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沒有經歷過那些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言非實。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我們的第七部電影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上映日期:2009-09-11


類  型:溫馨/家庭、勵志、劇情、愛情

片  長:2時07分

導  演:廣木隆一

演  員:榮倉奈奈、瑛太、柄本明、手塚理美、安田美沙子

發行公司:群體娛樂發行、好好電影協力

官方網站:


http://www.hanayome-movie.jp/index.html


http://www.wretch.cc/blog/AprilBride
 
 
 
  劇情簡介
★根據真人實事感動改編 一段永恆不渝的真情摯愛


★勇奪日本賣座冠軍 累積票房超過30億日幣

★人氣偶像 瑛太 精彩演繹 地表最深情的新郎,感動全日本女性!

★關懷癌症,少你不行;台北市首輪每張票券收入將提撥5元捐贈三個公益團體:乳癌防治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安寧照護協會!

愛的感動狂潮,席捲全日本!

一對戀人永恆的愛,讓全日本留下了感動淚水

直到生命盡頭,仍不忘將愛傳遞給身邊的人,相互支持,努力走完24年人生,千惠和戀人太郎攜手寫下<愛與生命>的動人篇章!

兩人的相遇雖短暫如煙花,但對太郎與千惠來說,卻是一段永誌不渝的真情摯愛。

擔任展場模特兒的千惠(榮倉奈奈 飾),在工作中結識了個性踏實的太郎(瑛太 飾),兩人對彼此都很有好感。當時才24歲的千惠剛得知自己患有乳癌,沒料到太郎也選在此時向她示愛。千惠正猶豫著是否該接受他的愛,然而太郎卻義無反顧的選擇與她一起勇敢對抗病魔,並且在千惠燦爛生命的最後一個月緊緊陪在她身邊,和她的父親、阿姨,以及一群姐妹淘好友們共度每個日子。時間無情地向前奔跑著,太郎深怕等不到最浪漫的六月時節,他決定提早完成千惠的夢想,就在2007年4月5日那天,為她舉行一場最浪漫、也最美麗的婚禮……。

2007年4月5日,一對新人舉行了結婚典禮。兩人看來是如此幸福,但其實24歲的新娘千惠已是癌症末期,並被宣告僅剩下一個月的生命。


同年7月,日本TBS電視台播放紀錄片〈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在日本全國造成廣大迴響。之後描寫千惠細微心情轉折的同名小說,銷售量也突破75萬冊,帶給許多和千惠年紀相仿之女性莫大的勇氣與鼓勵。一面對抗病魔,一面卻想傳達健康之重要及生命之美好的長島千惠小姐,與深情的戀人赤須太郎先生,還有身邊慈祥的父親、阿姨、親友間的深刻情誼,交織出這段情感動人的真實故事。

擔任展場模特兒的千惠(榮倉奈奈 飾),在工作中結識了個性踏實的太郎(瑛太 飾),兩人對彼此都很有好感。當時才24歲的千惠剛得知自己患有乳癌,沒料到太郎也選在此時向她示愛。千惠正猶豫著是否該接受他的愛,然而太郎卻義無反顧的選擇與她一起勇敢對抗病魔,並且在千惠燦爛生命的最後一個月緊緊陪在她身邊,和她的父親、阿姨,以及一群姐妹淘好友們共度每個日子。時間無情地向前奔跑著,太郎深怕等不到最浪漫的六月時節,他決定提早完成千惠的夢想,就在2007年4月5日那天,為她舉行一場最浪漫、也最美麗的婚禮……。

預告片



真實生活中的千惠記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