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我們的第十部電影 馬拉松小子

上映日期:2005-10-21



類  型:劇情、勵志


片  長:1時17分


導  演:鄭胤澈 CHUNG Yoon-chul


演  員:曹承佑、金美淑


發行公司:星耀數位多媒體


官方網站: http://www.starlitmovie.com.tw/marathon/

 
 
劇情簡介
楚原從小得了自閉症,因此他雖然已經二十歲但只有五歲的智商。喜歡巧克力派,每每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就會不分場合手舞足蹈。他的媽媽是唯一願意照顧並與楚原溝通的親人。楚原對斑馬很有興趣,甚至夢想自己是斑馬,更曾經任意觸碰街上帶著斑馬紋的包包和衣服的人而引起誤會。不過他也像斑馬一樣擅於跑步,更在一次十公里比賽中得到第三名。


楚原媽媽為改善兒子的病情,希望馬拉松教練正旭能訓練楚原。當初正旭只是敷衍對待,後來看到楚原對跑步的堅持,於是也開始用心訓練楚原,希望他可以在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中跑完全程,可是楚原媽媽卻因為照顧兒子健康日差,終於病倒送進醫院…而楚原期待已久的馬拉松比賽亦即將展開……

關於本片
《馬拉松小子》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靈感來自患有自閉症的青年裴享珍以及其母親。自從得知兒子患上自閉症後,裴享珍的母親不斷四出尋訪名醫,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經過多次失敗後,她最終將希望放在馬拉松上,自此與兒子展開艱苦的訓練。沒想到,馬拉松的訓練為裴享珍帶來了生氣,在馬拉松比賽上跑完全程,取得驕人的成績。這個感人故事後來結集成書,並成為一套電視紀錄片的主題,觸動了萬千心靈。


在韓國獲超過五百三十萬人次入場欣賞的勵志電影《馬拉松小子》,劇情細膩動人,又不會刻意煽情,而曹承佑淋漓盡致的演技,更是影片賣座的重要因素。為了演活片中自閉青年楚原這個角色,曹承佑不惜四出尋訪當事人及特殊學校,不斷琢磨自閉症患者的身體語言,非常認真。難怪此片風靡韓國大小觀眾之餘,更揚威第四十一屆「百想藝術大獎」,一舉摘下最佳電影、最佳劇本及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接著又再韓國大鍾獎獲得7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新人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策劃獎、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心得
一、教練的改變:教練可以改變楚原,這一點無需懷疑;但楚原是不是也改變了教練?!原來一個懶散、敷衍的教練,因為楚原走進他的生活,也改變了他的行為、心態,甚至為了站在楚原的立場而與媽媽發生衝突。常常,我們吝於對這些情緒障礙的人付出我們的心力,也許因為我們害怕得不到回饋,或者我們只想到利用這時間做更多自認為有意義的事;然而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也給了周遭接觸的人群一堂難以察覺的成長課程。


二、令人動容的母愛:「女雖弱者,為母則強。」的確,楚原的媽媽很偉大,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但咬緊牙關堅持去迎向挑戰,偶然發現孩子的運動天份,更是積極地為孩子安排課程。「你的腿──價值連城,你的身體──戰無不勝。」這句話是媽媽最常提醒楚原的(或者說是精神喊話吧?)她始終相信,她的孩子是最特別的孩子。我相信這不是自我催眠,而是母性、親情的力量支援著她。當然媽媽也曾灰心,在動物園的人潮中放手,想放開這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終究還是放不下,消極地逃避不能解決楚原的問題,積極地往前走,才有機會解開隱藏在楚原身上的密碼。

三、誰比較需要對方?沒有媽媽的堅持,楚原大概無法成為一個還算有教養的大男孩。但楚原的能力慢慢的被開發後,媽媽也陷入一種不自知,或者是自知卻不可自拔的泥淖中。深怕自己做得不夠多,深怕孩子的潛能會因為自己不夠積極而埋沒──這樣深沉的壓力,讓媽媽不懂得放手!活在媽媽的期待之下,楚原究竟喜不喜歡媽媽為他安排的一切?他大概很難利用言語來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媽媽為了實現對楚原的期待,讓他學習馬拉松;又為了她的擔憂,要楚原放棄馬拉松。媽媽的本意是善良的,但是一直牽著手而不放,會不會是另一種傷害?在跑道上,我們看到楚原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感受到「戰無不勝」的身體,難得一見的自信寫在他臉上。牽他走、陪他走,是不是也要學著放他走?

四、鼓勵、肯定→→更多馬拉松小子:雖然社會及法律對這些情緒障礙的孩子給予很多所謂的「福利」或「通融」,但社會最該做的,還是要引導他們實現自我。曾在一些機構看到身心障礙的朋友努力工作的模樣,也許他們的表現離正常水準還有一大段距離,但無疑地,他們也在付出,也在發光發熱。楚原在田徑場上,在汗水的揮灑與群眾的掌聲中,他因為完成一件事而快樂,也因為受到肯定而快樂。我們雖然不是精神科醫師,但也許自己的舉手之勞,也能促使他們成就更多自我價值。所以,我們都要學習:不要吝惜給這樣的孩子欣賞與肯定,關懷與耐心。多一些支援,他們的親人會有更多的力量來面對挑戰,而我們的社會將有更多快樂的馬拉松小子。

五、牽他走、陪他走、放他走?!照顧自閉症兒童,似乎沒辦法期待他能心智漸漸成熟,一個母親只能從不願接受、執著、到想放棄,最後不願放手,那中間二十年的煎熬,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體會。楚原不斷的想要跑步,是因為想要媽媽不再放開他的手,他依然記得小時後,母親曾在動物園裡放開過他的手,所以他不見了;為的是想要像斑馬一樣在風中奔馳,因為,他喜歡斑馬,那是他的執著。意志力堅強過人,就算身體再累,腳再痛,心臟痛得受不了,他也要跑,一直一直得跑……因為那就是他的固執。

六、特殊教育省思: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是除了教師之外更重要的一環,若是父母不能有耐心的對待,那麼便不能發現孩子的長處,因為畢竟家庭是與特殊兒童接觸時間最長的。特殊兒童父母須花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及時間,去等待孩子的成長、茁壯,就如同楚原的母親一樣,不願放棄地找尋楚原的那片天空。

參考資料
1.The Martian Child(火星的孩子)(書&電影)


2.來自宇宙的新小孩(The Children of New):梅格.布萊克本.洛塞(Meg Blackburn Losey)、劉永毅(自由撰稿作家)譯

3.SP【馬拉松】(日劇)

4.自閉症為主題的影劇:「摯愛」、「終極密碼戰」、「天使消失的街」、「與光同行」、「雨人」…。5. 自閉症患者的親子關係及照護問題

本電影除了呈現母親教養自閉兒楚原的辛酸掙扎外,劇中叛逆的弟弟、沈默的爸爸,雖然角色不重,但也點出身心障礙家庭中手足、夫妻關係的議題,其中最值得探討就是自閉症母子之間的「放手」哲學。

劇中的母親基於曾讓孩子在動物園走失的歉疚,決心一生要好好守護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要活到一百歲,要活得比孩子久。」她因此肩負起多重角色,是保母--為孩子鋪排所有的事情,也像是戰士--看到孩子在車站被人毆打,奮不顧身地與對方大打出手,她更是訓練師--看到孩子喜歡跑步,即為孩子擬定馬拉松賽跑訓練計畫;為請求教練來訓練孩子,放下身段,去幫教練清掃房間。母親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偏執時,學校老師曾勸母親,不需要到如此「不可自拔」的地步,非要孩子跑馬拉松不可,應重視職業技能,把跑步當業餘,但母親的回答則是:「我這樣做,錯了嗎?」。

楚原完全依照母親的指示在生活,且已被訓練到沒有抗拒的能力,母親也不知自己為何存在?親子的共生價值,建立在賽跑獲獎的期待上,先生的分居,弟弟的不滿,都沒有喚醒母親調整生活的焦點,而當楚原開始學習與教練作朋友時,母親即出現「你們不能把他從我身邊奪走」的恐懼,要求教練遠離孩子,兩人經過一番爭吵後,教練大聲吼出:「沒有楚原,妳就活不下去!」「是妳需要他,不是他需要妳!」,母子之間反向依附的情況,被教練一語道破。 母親因胃潰瘍倒下,住院期間才領悟到:「我以為我是在幫他,事實上,我是在讓自己舒服點,那是我唯一的寄託。」

自閉症的孩子因受限於溝通障礙,常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因此父母為孩子擬訂生涯計畫,目的何在?父母需要常做反思,究竟是以大人的需求在考量,或有針對孩子的能力及需求來評估?父母若一廂情願要達成自己的夢想,或是「要讓自己舒服一點」,孩子在無法表達情緒狀況下,會出現很多難以控制的問題行為來。電影中的結局是圓滿的,但現實中的自閉兒,就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個案。

尤其是一些被稱為「高功能」的孩子,若父母不了解「高功能」的定義,誤以為就是自閉症中的資優生,有隱藏的智慧,期待孩子將來也能展現超人成就。父母逐夢希望孩子能去實現,若付予過多的期待,對口語及情感表達有障礙的自閉兒,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曾有高功能自閉症家長每天逼孩子功課,執著於要有好看的成績,期望孩子將來成為「專家」,逼得原本性情溫和的孩子,出現嚴重暴力行為,自傷傷人,怪異行為不斷,造成社區困擾。自閉症孩子出現嚴重情緒障礙後,其醫療過程要比其他孩子的治療更加艱困。

6.家長需要適度放手 社會需要協助關懷

自閉症家長需要經常檢視自己,是否將照護孩子成為生活中「唯一的寄託」,孩子年幼時的照顧是父母生活的重心,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調整生活焦點,親子都各有其發展任務,自閉症孩子讓他依照能力去發展,培養出自主性和自信心,父母則培養跟全家人的親密關係,多關懷被忽略的正常孩子和配偶。

照顧身心障礙者是沈重的家庭負擔,建議家長不要獨立扛起照護責任,讓孩子去就學,或請親友、社會機構協助照顧,學習適度的「放手」哲學,讓自己有喘息機會,若行有餘力也為自己安排喜歡的活動,參與同儕支持團體,建立宗教信仰,抒解身心壓力,才不會陷入無力沮喪境地。

身為特教工作者,很期望因著電影所引發的群眾感動能持久,從認知到關心到行動,化為一股力量,共同關懷自閉症家庭的困境,及孩子成長後的安置問題,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和焦慮,這可能仍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期盼有心人士共同努力,讓自閉症家長在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行走得安心又堅強。

有關自閉症
一、何謂自閉症:美國的卡奈博士於一九四0年所提出的:「嬰兒退縮到自己的幻想世界裏,無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稱之為「自閉症」。


二、發病原因及時間:只要是先天腦部受損所造成的發展障礙。通常發病年齡在三十個月大以前,而在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大多在嬰幼兒時期就會有早期的症狀,主要可能的病因有:遺傳、懷孕時的病毒感染、新陳代謝疾病、腦傷……,而目前在醫學上無法定論確切的原因。

三、行為特徵

A.語言障礙:可能無法用語言溝通或是機械性的重複曾經聽過的話,說話遲緩,無法清楚的表達,隨著年齡增長會有些許進步,但是在溝通上仍有很大的問題。如椘原在電影中會機械性的背出母親曾說過的話、電視的節目,但卻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B.人際互動的障礙:無法建立人際關係,對人沒反應,發呆,不喜歡是現的接觸,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尋求幫助。

預告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